口服避孕药50年:回顾、思考、展望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妇产科网     点击:      时间:2012/5/24 8:55:28

从首次临床试验开始至今,已有接近2亿的妇女使用了不同类型的口服避孕药(OCs),而使其成为全世界使用最为广泛的药品之一。OCs的使用已有50年,这50年来,OCs不断更新改进,在副反应不断减少的同时,其避孕之外的作用也已经越来越明显了。本文回顾了过去的50年里OCs的发展,并展望了未来避孕的方向。
    【历史及激素避孕的科学依据】
     最早关于避孕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的埃及,20世纪20年代起,有学者对激素避孕进行了研究和试验。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合成的口服的活性孕激素---孕酮,当时的临床试验已经证实合成的雌激素与孕激素联合应用可以发挥避孕作用。1960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了避孕药“Envoid”的使用,于1961年上市。
女性的正常月经周期受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调控,使用激素避孕药时,合成的雌激素抑制了垂体中卵泡刺激素(FSH)的产生,阻止了卵泡的成熟及子宫内膜的增厚;同时,低剂量的孕激素使子宫内膜不利于受精卵的着床,并抑制了黄体生成素(LH)高峰的形成从而抑制排卵,因而产生避孕作用。连续使用21天后停药或使用安慰剂,子宫内膜失去雌孕激素的作用而发生脱落出血。
    【避孕药的安全问题及不断的完善】
     癌症
     需要避孕的人群多数为年轻、健康的妇女,而避孕药的应用一直存在争议,其长期用药的安全性至关重要。雌激素具有促进生长的作用而引发了避孕药是否与癌症相关的问题的考虑并进行了单纯孕激素避孕药的研究,但由于小剂量雌激素可以降低突破性出血的发生,所以目前多数OCs制剂仍为雌孕激素联合药物,雌激素的剂量已逐渐减少到能够发挥避孕作用的最小剂量以保证用药的安全性。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OCs与癌症的发生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使用高剂量雌激素制剂会轻微增加乳腺癌及肝癌的发病风险,低剂量雌激素的作用还需要长期的实验结果来明确。有明确的证据表明OCs可以降低卵巢癌、子宫内膜癌的发病风险,可能会降低直肠癌的发病风险。
由于雌激素可以增加凝血因子的水平,血栓栓塞风险的增加是OCs使用者面临的另一个问题,同样,通过降低雌激素的剂量可以降低这种风险。
静脉血栓栓塞
     1960年避孕药问世不久,即报道了使用复方口服避孕药(COC)后发生深静脉血栓(VTE)及肺动脉栓塞的病例,之后即不断通过降低雌激素的剂量以降低这种风险。研究表明含低剂量雌激素的口服避孕药可使发生VTE的风险增加两倍,研究结果仍然存在争议,可能由于统计学的偏倚所致。
值得重视的是,使用COC者VTE的发病率是很低的。年龄和肥胖是COC使用者发生VTE的危险因素,较20多岁的女性相比,35-44岁的女性VTE发病率会加倍。凝血因子V Leiden突变可能与这种风险有关,但研究表明,带有这种突变的COC使用者发生VTE的绝对风险很低。
脑卒中
     使用低剂量COC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绝对风险很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与孕激素的种类无关,但却与雌激素的剂量相关。年龄为发病的危险因素,40-44岁女性的发病风险是20多岁女性的二倍。高血压、吸烟、偏头痛也可以使COC使用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明显增加。
年龄的增加会使COC使用者和非使用者发生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均有增加,为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子。COC的成分、剂量及使用事件均不增加发生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使用COC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为吸烟及高血压,总体来说,对于35岁以下不吸烟及无高血压的女性,使用COC与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无关。
心肌梗塞(MI)
    COC使用者发生MI的风险是不使用COC者的2-4倍,吸烟和患有高血压是MI的危险因素,多数与COC 使用相关的MI发生于35岁以上的吸烟妇女,对于不吸烟、无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妇女,使用COC并不增加MI发生的风险。孕激素类型可能影响MI的发病风险,有研究表明,含炔诺孕酮或左炔诺孕酮的COC会增加发生MI的风险。
   【避孕药的其他作用】
    避孕药的其他治疗作用已经逐渐引起了重视,包括:调整月经周期、治疗月经过多及痛经;治疗痤疮、功能性卵巢囊肿、良性乳腺疾病;减少异位妊娠的发生;卵巢癌及子宫内膜癌的保护性因素;预防子宫内膜异位症及盆腔炎性疾病等。一项已经跟踪使用者和非使用者39年的研究正在试图证明使用避孕药可能与长寿相关。
   【避孕药使用方案】
    常规的使用方案为连续使用21天的激素及7天的安慰剂以维持28天的月经周期,也可以选择其他治疗方案避孕,如使用安慰剂的时间缩短(2-4天)或使用激素的时间延长(3个月间隔7天或长达12个月)可用于缓解子宫内膜异位症所致的疼痛。
   【展望】
    紧急避孕
    紧急避孕的方法包括使用含有左炔诺孕酮的COCs、左炔诺孕酮片及醋酸乌利司他,通过延迟或抑制排卵或破坏黄体功能达到紧急避孕的作用,COCs需要在无保护性生活后72小时内服用方能有效,而使用左炔诺孕酮或醋酸乌利司他可在5天内有效。如果能够恰当使用紧急避孕,可以使意外妊娠率下降60-75%。
女性避孕
    由于激素避孕使用广泛而失败率低,未来的研究方向是开发新的配方,以达到其最佳安全性和有效性。近15年来,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由于其破坏卵泡成熟和排卵而逐渐引起注意,新的非肽类GnRH“mimics”正在研发中,其优点是小分子、与受体亲和力高、口服用药即可发挥抑制垂体功能的作用,但目前并没有真正能够使用的GnRH类似物避孕药面世。埋植避孕和宫内节育器(IUD)为长效、可逆的避孕方法,也是广泛应用的避孕方法。
新的避孕方法应建立于确定了生殖过程所必须的新型分子的基础上,确定与生育和不孕有关的基因及其作用通路将会加快生殖生育领域研究的步伐。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领域的科学技术的进步、新材料、新的药物输送系统及对于生殖生物学的新的理解将会有助于新的、安全的、有效地避孕方法的出现。
    男性避孕
    使用安全套避孕和输精管结扎术仍然是最常用的男性避孕方法。男性激素避孕可以采用GnRH类似物或外源性的类固醇或二者联合来抑制促性腺激素的分泌从而减少精子的产生,发挥避孕作用,但没有广泛应用。其他非激素避孕方法如使用棉酚等也比激素避孕方法具有潜在的优势,短期阴囊加热方法在大鼠试验中对精子生成有明显的影响,而在人类试验中结果不一致。超声波照射睾丸也可能成为可逆的男性避孕方法。
男性避孕的靶点还可以选择附睾,有研究者正在对新的附睾蛋白在男性避孕中的作用进行研究。仍然鼓励对于生殖过程的相关基因及其功能进行研究,以期望找到真正的避孕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