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世界肝炎日 专家教你正确认识乙肝

作者:佚名      来源:大河健康报     点击:      时间:2011/7/28 11:09:28

2011年7月28日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第一个“世界肝炎日”2011年世界肝炎日宣传活动主题是:“认识肝炎,科学防治”。我国是世界上感染乙肝病毒最多的国家,目前约有9300万乙肝病毒感染者,其中慢性乙肝患者约2000万,每年近28万人死于肝硬化、肝癌等。实际上,我国乙肝防治成效斐然,从1992年到2006年,我国的乙肝病毒携带率从9.75%下降到7.18%,而接种乙肝疫苗就是最有效的预防手段。
从乙肝“高流行区”到“中度流行区”
中国曾被称为“乙肝大国”,在世界上属于乙肝高流行区域,如今经过十余年的努力,特别是通过乙肝疫苗的普遍接种,我国的乙肝病毒感染人数已经大大减少。2005年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引用的是1992~1995年进行的全国调查结果,那时中国普通人群乙肝病毒携带率是9.75%。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有关界定标准,乙肝病毒携带率在8%以上的地区属于高流行区域,2%~8%是中流行区,2%以下是低流行区,因此我国属于乙肝病毒感染的高流行区。
经过最近这些年的努力,特别自1992年开始我国把乙肝疫苗预防接种纳入计划免疫以后,儿童乙肝疫苗全部免费接种,乙肝下降非常明显。2006年全国的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是非常令人鼓舞的,乙肝病毒携带率已经从1992~1995年的9.75%下降到7.18%。数字的变化反映了中国慢性乙肝控制的最新结果,这是一个伟大的成就。这个数字的变化,意味着自1992年开始普及的乙肝疫苗预防接种减少了两千万到三千万人感染乙肝病毒。特别是5岁以下儿童的乙肝病毒携带率已经下降到1%以下(0.96%),这个数字基本与欧洲、北美持平。在我国9300万乙肝病毒感染者当中,90%是15岁以上的人群,现在可以大胆地预测,通过乙肝疫苗的免疫预防接种,在二三十年后,中国的乙肝发病率将大大下降,以后中国就会进入一个低流行区。所以,2010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特别注明了乙肝流行的变化,中国已经从乙肝病毒高流行区进入中流行区。
乙肝病毒不会通过日常接触传播
“乙肝歧视”是一个热门话题,要想破除“乙肝歧视”,必须先了解乙肝的传播途径。
2010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专门指出了乙肝的传播途径:乙肝是一种血源传播性疾病,主要经血液(如不安全注射等)、母婴及性接触传播。由于对献血员实施严格的乙肝筛查,经输血或血液制品引起的乙肝病毒感染已经较少发生;经破损的皮肤黏膜传播,主要是由于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手术以及不安全注射特别是注射毒品等;其他如修足、文身、扎耳孔、共用剃须刀和牙刷等也可传播。母婴传播主要发生在分娩时,婴儿接触了乙肝母亲的血液和体液引起病毒传播,随着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的应用,母婴传播已大为减少。与乙肝病毒阳性者(包括乙肝病毒携带者和乙肝患者)发生无防护的性接触,特别是有多个性伴侣者,其感染乙肝的危险性增高。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医生在临床中发现,很多夫妻一方有乙肝,另一方却没事儿,如果你的妻子(丈夫)是乙肝病毒携带者或乙肝患者,只要你免疫功能健全且已注射过乙肝疫苗,就没必要过于担忧被传染上。
2010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还指出,乙肝病毒不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因此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接触,比如在同一办公室工作(包括共用计算机等办公用品)、握手、拥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日常接触,一般不会传染乙肝病毒。很多人还担心蚊虫叮咬会传播乙肝病毒,这是杞人忧天了,现代研究尚未发现乙肝病毒能经吸血昆虫(蚊、臭虫等)传播,因为蚊虫一次吸入的血液量很少,其中所含的乙肝病毒也极少,这些乙肝病毒即便进入你的体内,也会被很快消灭干净。
打乙肝疫苗前,没必要查乙肝五项
2010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还有一大亮点:无论成人、青少年儿童还是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都“可以不”筛查乙肝五项(又称乙肝两对半检查),无需知道自己是否曾感染病毒。乙肝五项检查的目的是为了筛查是否感染乙肝病毒。
中国工程院院士庄辉教授曾介绍说,从1983年开始我国已经为1亿多新生儿接种了乙肝疫苗,没有发现严重不良反应,可以说,乙肝疫苗是世界上目前最成熟最安全的疫苗之一。对于新生儿而言,不论有没有携带乙肝病毒,都可以接种乙肝疫苗,并不会因为已经感染而接种就出现不良反应,或对身体有损害。对新生儿就如此安全,成人更不必说,因此无论是否感染有乙肝病毒,不必进行乙肝五项检查,都可以直接接种。
不筛查乙肝五项,这样做不仅是为了严格遵守反对歧视的相关规定,也是从卫生成本角度考虑,不进行筛查也的确更明智。“筛查乙肝五项要花70元左右,而接种疫苗只要十几元。”专家解释说。
另外,乙肝疫苗“保险期”长短不一,有些人的乙肝抗体只能维持数年,很多婴幼儿时期接种过疫苗的成人,再次检查时就发现已经过了“保险期”,抗体已经转为阴性,此时就需要进行补种。这些情况需要筛查乙肝五项吗?其实乙肝抗体是否转阴都可以接种,安全系数非常高,对人体没危害。
不过,专家还提出:“我们只是认为可以不筛查,如果自己还是觉得知道先筛查结果再打疫苗更牢靠,愿意出钱,当然也没问题。”
庄辉院士还透露,目前正在计划为乙肝患病高危人群谋“福利”争取未来为他们免费接种。“吸毒者、性工作者、同性恋人群、医护人员、静脉注射血液者、血液透析患者、经常洗牙拔牙者……这些都属于乙肝患病高危人群。”记者了解到,由于职业特殊性使得患病可能性增加,现在很多医院的医护人员已提前享受到此项“福利”。
时机未到按兵不动,该杀毒时绝不手软
乙肝治疗方面,2010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首次将优化治疗策略纳入其中。
优化治疗,首先要优选患者,看准时机再出手。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但盲目的开头只能带来苦果。并不是所有感染了乙肝病毒的人都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一些乙肝病毒携带者可能终身都不会发展成肝炎,这部分人不需要进行治疗;还有一些患者,虽然体内病毒水平很高,但乙肝病毒和人体内的免疫系统正处于“互不干涉,和平共处”的时期,人体的免疫系统还没有向病毒发起攻击,此时乙肝病毒携带者只需定期做好监测,观察乙肝病毒和肝功能是不是出现“异动”即可。如果免疫系统和乙肝病毒没有出现“混战”,患者可稍安毋躁,静待时机。
只有当乙肝病毒复制活跃,转氨酶大于正常水平2倍以上时,乙肝病人才需要进行积极的抗病毒治疗。由此可知,乙肝抗病毒是“时机未到按兵不动,该杀毒时绝不手软”。
防治乙肝耐药,加药优于换药
优化治疗策略重要的一点就是优选药物,目前,乙肝抗病毒药物主要分为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两大类。乙肝患者用药是否有效,治疗开始半年(24周)时是关键时间点。这个时候,患者要做到“一颗红心,两手准备”。比如,用拉米夫定治疗半年后乙肝病毒转阴,则可继续坚持用这种药物;如果乙肝病毒没有转阴,则说明以后发生耐药的可能性很大,这时应及时加上一种药物进行联合治疗,比如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这样不仅疗效好,而且耐药率更低。
乙肝用药最大的难题就是耐药,一旦乙肝病毒对某种药物耐药,那就意味着治疗无效,病毒反弹。以前的乙肝防治指南曾推荐过拉米夫疗效不好或耐药时,可以换用恩替卡韦治疗。如今越来越多研究发现:防治乙肝耐药,加药优于换药。专家指出:“在处理乙肝耐药的策略中,最差的选择就是换药,现在全世界的乙肝防治指南都把换药这个办法摒弃掉了。”这是因为阿德福韦跟拉米夫定是没有耐药交叉位点的,就是说这两个药分别抑制病毒的不同部位,因此联手抑制病毒复制的疗效更好,病毒出现耐药的几率更低。联合治疗相当于乙肝战场上“机关枪”联手“高射炮”,两者各司其职,一个负责近距离扫射,一个负责远程打击,使病毒没有机会喘息、反攻。
在2005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口服抗病毒药中只有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2005年以后在中国又上市了一种新型药物替比夫定,所以2010版《指南》与5年前相比又多了一种武器。
治疗两年至两年半,乙肝患者有望停药
很多乙肝患者还没开始治疗就问医生“我什么时候才能停药呢”。其实,乙肝治疗无捷径。短期治疗(小于1年)停药后都会导致高比例的复发,使患者陷入“治疗-停药-复发”的恶性循环,而每一次的乙肝复发都会加重肝脏的纤维化,最终离肝硬化、肝癌越来越近。
2010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指出,e抗原阳性的慢性乙肝患者治疗一年后,如果病毒数量低于检测下限、肝功正常而且e抗原转阴后,还需要巩固治疗1年,总疗程至少两年的患者才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停药。很多人误认为“小三阳”(e抗原阴性的乙肝患者)比“大三阳”(e抗原阳性的乙肝患者)好治,其实“小三阳”患者的复发率更高,因此治疗时间反而需要更长。e抗原阴性的乙肝患者治疗一年后,如果病毒数量低于检测下限而且肝功正常后,还需要继续治疗1年半,总疗程至少需要2年半左右。由此可知,乙肝患者在达到停药检测指标后,总疗程至少达到两年至两年半才可以规范停药。
以前,专家普遍认为乙肝患者都需长期治疗甚至终身治疗,而根据2010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提出的上述观点,不是每个患者都应该进行终身治疗,那些经过两年至两年半治疗、效果达到既定目标的患者,可以考虑停药。
光治疗不检查,患者很危险
专家提醒,乙肝治疗一定要定期监测,通过随访来了解药物的疗效、不良反应及疾病进展等情况。乙肝患者应该每隔3~6个月就进行一次乙肝五项、病毒数量和肝功能等各项检查,随访中如有病情变化,应及时采取措施。对于肝硬化患者,特别是肝癌的高危人群除了以上常规检查外,还应该每半年检查一次甲胎蛋白和腹部B超,以尽早发现肝癌。
乙肝患者不能仅做个乙肝五项就万事大吉,还应做乙肝五项定量监测。乙肝五项只是定性监测,用来确定属于乙肝的哪个类型以及治疗时机等。而乙肝五项定量监测可在治疗期间监测相关数据的变化。